一、完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支撑

南平监管分局主持召开绿色金融工作座谈会
搭平台,资源“常态化”汇聚 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数字化平台建设,助力搭建形成“1+4”的绿色产业数字化平台体系,即“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碳账户平台、森林生态运营中心、武夷山茶交易中心”,提升金融产品与产业信息、生产要素的适配度,为南平生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上平台,供需“精准化”对接 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入驻各类平台,为平台创设专属信贷产品。如兴业银行为“武夷山茶交易中心”创设“茶交贷”,结合“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实现对平台企业的精准画像,依托大数据打破银行传统信贷评价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用平台,服务“体系化”布局 联合市财政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南平市绿色金融资金池”贷款及财政贴息事项的通知》,延续贷款贴息政策,创新“绿色资金池+森林生态运营中心”模式,进一步降低平台企业融资成本。指导建行积极与碳计量中心对接,创新推出基于碳足迹监测的“碳足迹”支持贷款,为南铝公司落地全省首笔“碳足迹”支持贷款72.6万元。二、助力绿色产业“强一接二连三”,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蓄动能
南平监管分局调研走访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中心
以发展“一带”助力文旅产业壮大 聚焦支持“环武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为环带地区文旅交通建设项目发放贷款8.8亿元,助力环线内各景区景点贯通连接。聚焦发展旅游新业态,指导农信机构制定支持“康养文旅”产业金融服务实施方案,推出“康养文旅+”系列贷款产品,今年累计为环带地区康养、乡村休闲、露营等项目提供贷款5亿元。 以发展“双木”实现精品农业提升 立足南平林业大市优势,创新推广“森林生态运营中心+林下经济”模式,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担保、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支持发展林下经济。今年前9月,全市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林下产业贷款3.2亿元,同比增长10%。承保林下经济作物1080亩,提供风险保障658.87万元。围绕省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持续推广“竹塑贷”“福竹贷”等产品,打造全竹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截至2024年9月,全辖共发放竹产业贷款近3万笔,金额超47.9亿元。 以发展“三绿”促进绿色工业转型 支持绿色园区发展,指导机构推出绿色园区整体金融服务方案,创新“碳账户+减碳贷”模式,有力支持地方打造国家级碳产业发展高地。支持绿色建筑发展,指导机构推出“绿色建筑贷”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创新“保险+服务+科技+信贷”绿色建筑性能保险服务。支持绿色电力发展,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光伏贷等创新业务品种复制推广,探索新能源电池、光伏发电设备、充电站等新能源产业一揽子保险。三、支持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活力

光泽监管支局调研金融支持林下经济
提质增量, 助力金融资源倾斜 指导机构不断优化“环武夷山带”金融服务,积极向上争取专项扶持政策扎实推动政策、资金、服务向“环武夷山带”集聚。积极探索“绿色资金池+环带”模式,用好用足南平市绿色金融资金池,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持续加大“环武夷山带”信贷投放总量。截至2024年9月,“环武夷山带”地区贷款余额1131.6亿元,较年初增加172亿元。 有的放矢, 针对性优化金融服务模式 创新组建“绿色金融”服务团,组织开展“行长走环带”金融服务对接活动,为环带地区“送政策”“送人才”“送服务”,有效满足环带建设重点项目、各类经营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累计为80个“环武夷山带”相关项目放贷95.5亿元,652家企业获贷179.2亿元。 立足试点, 助推南平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积极对接南平市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持续开展“四大行动”,发挥金融助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的支撑作用。创新区域公用品牌融资模式,指导保险机构创新“地理标志被侵权损失保险”,指导银行机构创新推出“地标贷”,打造“银行+保险+地理标志”金融支持模式。
武夷山监管支局开展调研走访,听取茶农金融服务诉求
下一步,南平金融监管分局将继续以“四新”工程为引领,持续加强金融支持“环武夷山带”建设力度,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融资模式,助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为南平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