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兴业银行成立初期,与身处北京、深圳等科技中心城市的同业相比,可以说天生缺乏科技基因。成立五六年后,很多业务都还停留在“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记账阶段。总行到1993年才成立电脑部,科技建设由各家省内分行独立完成,即便是省内异地的通存通兑,还要靠人民银行的清算机制来支持。直到1994年才由厦门分行推出基于微机群的储蓄系统与柜面会计系统,实现分行区域内储蓄通存通兑;1997年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投产后,才实现全行通存通兑。
23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期间,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兴业银行在领会“数字福建”决策精神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在现代金融服务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新的认识。在2001年2月《兴业人》的创刊词中,福建省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并勉励兴业银行要坚持“科技兴行”,为兴业的信息化按下了“快进键”,科技工作开始华丽转身,而里程碑就是新一代本外币核心系统建设。
新核心建设的内在动力是全国性网点的快速布局,以及随之而来的服务和管理的提升要求。当时兴业银行信息系统分散建设运行,每开一家分行,都要单独买设备、搭系统、保运维,成本高、难度大、周期长,成为制约新网点快速开业的“难题”和“包袱”。推动“数据集中、全行统一”,实现集约化运营势在必行。全行数据大集中首先从物理集中开始,即把各分行的设备、系统以及省内人员全部集中到福州,先行解决新设分行科技投入大、运维成本高的棘手难题。当时,厦门、福州、上海等分行的机房和设备规模都比总行大得多,要把人和设备集中到福州,又不能影响业务发展,难度可想而知!物理集中后,新一代本外币核心系统于2002年7月底正式启动建设,历时1年又10天,期间还遭遇了“非典”疫情,2003年8月2日新系统正式切换,8月10日正式对外营业,实现了逻辑大集中和本外币一本账。新系统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实现自助服务渠道7×24小时不间断服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首个银行业数据处理类专利授权,并且具备异地资金汇划全天候服务、跨行资金汇划“零在途”、系统内资金实时清算等一系列先进功能。伴随业务发展,核心系统几经迭代,分别在2011、2016年进行了V2、V3版本的更新,技术底座不断夯实,交易能力持续提升。
以新一代本外币核心系统为基础,兴业银行大胆创新,开创了国内银行向同业输出技术系统、业务流程和业务产品的先河。2006年,兴业银行与东营市商业银行签订技术管理服务协议,为该行量身定制核心系统,并于2007年成功上线。此后兴业银行陆续向众多中小银行输出核心系统,签约银行最多达400余家,上线运行最多218家,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一条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信息化建设路径,成为兴业银行同业业务的一大特色。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兴业银行积极应变,主动求变,2013年底推出“钱大掌柜”,2015年底成立子公司兴业数金,2017年启动安全银行、流程银行、开放银行和智慧银行“四个银行”建设,2018年数据中心通过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和GB33136(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认证,均为国内银行首次;流程银行“五大主题、七大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底层数据互联互通”目标,为进一步整合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兴业银行将一如既往,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面向新时代、运用“新科技”、打造“新金融”,建设领先的数字化银行,实现自我再进化,以适应数字时代生产关系的变化。而“数字兴业”所迸发的创新活力也将推动兴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