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人银行十分注重在潜在客户身上‘下功夫’,即对处在事业初创阶段的客户特别关注,并适当地提供借贷、保险、养老金规划等方面的建议或服务,在很多私人银行家们看来,这样培养起来的目标客户对私人银行的信任度和黏性普遍较高。
活跃于高端人际圈的老沈正在筹建专业的私人银行。为此,他酝酿多时,且相继考察了瑞士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机构的私人银行,取经之际力邀外资私人银行参与合作,一切正在悄然“酝酿”中。
据他介绍,之所以选择汲取外资“之长”,在于国外私人银行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市场颇为成熟,比如欧洲私人银行和北美私人银行体系,可以为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欧洲:家族式“金融顾问”
私人银行是典型的需求推动的服务,从起源至今,服务内容大体围绕财富管理、资产配置、遗产规划等而展开。
私人银行最初是由私人独资或合伙投资经营的非股份公司形式,属于个人所有并通过家族管理。“在对外资私人银行的考察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欧洲私人银行,专业性和高度保密性很强。”老沈介绍说。
欧洲私人银行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法国一些经商的贵族阶层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被驱逐出境,他们来到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的瑞士,并与欧洲贵族保持密切联系。这批被放逐的商业贵族后来成为国际财产的管理专家,形成了第一代瑞士银行家。
经过450多年发展,欧洲私人银行在经营管理、业务开发、市场布局等方面经验丰富。其中,在财富管理方面,瑞士私人银行一直是全球范围的领先者,在全部跨境投资私人资产中有近三成的份额在瑞士管理,对瑞士银行业的收入贡献则接近一半。同时,由于瑞士私人银行有着高度的个性化和保密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豪门富贾。据估算,在瑞士境内银行管理的客户资产中,来自国外的占比超过六成。
瑞士私人银行意在为客户在全球配置和管理资产,且重视客户细分,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私人银行巨头瑞银集团(UBS)为例,该集团依照资产总值情况将客户分为关键客户、高净值客户、核心富裕客户,并按照客户层级分配不同的客户经理进行维护和设计差别化的财富管理方案。这有效规避了私人银行市场供需不对称问题,将不同的服务送达给不同的客户,而非标准化的理财产品。
通常来说,欧洲私人银行带有私人性质,由家族管理,高级“金融顾问”的身份代代延续,强调以财富保值为首要目标,配置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这些金融顾问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主、企业高管和体育影视明星。三类群体关注的领域并不相同,比如企业主通常对纳税、融资等方面最为关切;企业高管因持有公司股票,受股市波动较大,他们往往对股票与期权管理、兑现和对冲战略感兴趣;而影视、体育明星经过5到10年左右的辉煌期后,收入可能下降,他们通过私人银行寻求保证生活质量的长远金融规划。
北美:“全能型”管家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认为,尽管部分欧洲私人银行也有生活类增值服务,但总体上看更侧重于为高端客户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重在客户最关心的资产管理上做到最好;而美国的私人银行则偏向于全能型的管家服务。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地区私人银行,追求“一切创新皆有可能”,只要客户需要,无论是金融类服务还是其他琐碎的生活服务都会涉及。他们习惯将银行、证券、保险、生活等各方面的创新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化管理和混业经营。
与传统欧洲通过代代相传被动积累财富的方式不同,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批富裕人群,其中不乏年轻富翁;且大量富裕的个人或家庭都是自己创业,通过继承获得财富的人群不到五分之一。这些富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更倾向于投资股票市场而非债券市场、投资企业而非不动产以及看好新兴市场。这也带动了面向私人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蓬勃发展,如私人股权基金、风险资本、对冲基金、结构性金融产品。
在金融大佬花旗集团的私人银行业务中,提供内容包括集团自主开发的金融产品、其他衍生品,同时涵盖消费、信贷、保险和资产管理等多样化服务。当资产管理的核心业务稳定后,更多的增值服务随之产生。该集团利用自身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布点的网络优势,搜集客户的各方信息与诉求,从而为私人银行提供诸如酒店机票预订、天气交通咨询、医疗、餐饮、健身等非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
目前世界主流的私人银行模式有三种:独立型的私人银行(家族管理,承担无限责任)、投资银行型的私人银行和商业银行型的私人银行。其中欧洲私人银行大多为独立型的私人银行,完全独立于母体商业银行集团,成为独立的法人银行;而美国的私人银行主要为投资型的私人银行和商业银行型的私人银行,后者一般是商业银行集团的一个具有高度独立性的成员。其实,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北美,出色的私人银行巨头掌管巨额资产的同时都力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那些跨国、跨区域的金融网点帮助他们进行资源调配。
此外,记者注意到,国际私人银行十分注重在潜在客户身上“下功夫”,即对处在事业初创阶段的客户进行关注,并适当地提供借贷、保险、养老金规划等方面的建议或服务,在很多私人银行家们看来,这样培养起来的目标客户对私人银行的信任度和黏性普遍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