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面对经济新常态,我省金融业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并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金融业目标——2014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1449.82亿元,同比增长13.3%;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3%,同比提高0.63个百分点。全省金融业税收收入399.79亿元,同比增长17.94%,占全省财政总收入10.44%,同比提高0.55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福建金融业发展成就可圈可点。即日起,福建日报将推出“十二五”福建金融业回顾系列报道。

  

  抢抓“五区叠加”机遇

“十二五”以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五区叠加”为福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省金融业抢抓机遇,推动“十二五”期间福建省重大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工程、海洋产业、重点工业园区等五大领域重点项目融资建设,助力福建经济迈上新台阶。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动融入我省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大局,累计为我省铁路行业建设发放贷款373亿元,先后支持了我省40多条“国高网”“海西网”及连接线等高速公路,助力福建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大关。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完成高速公路投资约2078亿元,比“十一五”增加868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00公里,为“十一五”建成通车里程的2.2倍;路网密度、人均密度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15年底,我省所有市、县、区都将通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5000公里。 2015年1月13日,建行在福州成立“中国建设银行海峡两岸跨境金融中心”,为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对台金融结算提供了专业的服务;2015年8月11日,建行再次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支持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金融合作备忘录,在2015-2020年期间,建设银行计划累计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提供融资不少于5000亿元;中国银行平潭自贸区分行为台北分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存款账户,并办理跨境同业存款5000万元;农行福建省分行为合作金库银行福州分行、彰化银行福州分行开立了外币同业账户,并办理同业存款300万美元……各在闽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全力助力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双管齐下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福建银监局积极推动银行业机构向县域乡镇等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区域延伸服务网点,践行普惠金融。目前,全辖银行业在县域布设网点3777个,小额便民支付点2.12万个,各类电子机具25.02万个,分别比上年增加99个、1563个和4.12万个,实现乡镇金融网点、ATM全覆盖和便民服务建制村基本全覆盖,截至2015年3月末,已设立小微、社区支行225家,有效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此外,台湾合作金库银行、华南银行、彰化银行,以及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渤海银行等境内外金融机构到福建设立分行。同时,挂牌成立了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七匹狼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了台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零的突破。 《福建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把“大力推广能效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列入工作任务当中。我省金融机构也不负众望,在“绿色金融”方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福建银监局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贷款余额1410.6亿元,同比增长20.32%,合计可促进项目企业年节约标准煤47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42.14万吨、化学需氧量5.95万吨、二氧化硫1.86万吨,节约水资源331.87万吨,为实现福建省“生态美、百姓富”做出了不凡贡献。

    “互联网+”战略实现“弯道超车”

“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业顺应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趋势,推动金融改革,全面构建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互联网+”产品。 中行福建省分行把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和创新科技有机结合,挂牌成立福建首家智能银行旗舰店。兴业银行,在“十二五”期间,推出“掌上妇幼”服务平台,以“互联网+金融+医疗”新型服务模式缓解“就医难”的问题。“患者足不出户就可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完成预约挂号、自助充值、候诊、就诊引导与查看报告单和医嘱,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院长施作霖表示,这一项目的顺利上线,与兴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支持密不可分。   回首“十二五”,福建省金融业成就卓越;放眼“十三五”,崭新篇章正待开启。(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