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州日报 炒股最怕啥?当然最怕“黑天鹅”事件造成的连续跌停。不过日前投资社交平台雪球网推出一款“跌停险”,并在愚人节当天接受预约购买,再次刷新投资者对保险“奇葩”程度的下限。 虽然一出生就被叫停,但跌停险再次把人们的视线拉回了奇葩保险。中国平安的脱光险、春运保障险、雾霾险;国华人寿的吃货险;安诚财险的春晚收视率险……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推出,专业互联网保险模式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各种奇葩险种层出不穷。这些看似颇具诱惑力的险种,是否符合我国保险法律规定?保险内容的创新需要守住哪些法律界限?其中又为何隐藏风险? 现象:“跌停险”被叫停 根据雪球网描述,凡是拥有A股有效账户且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就可以购买这款保险。单只股票最低投保金额为100元,投保期内,投保人的股票如果发生跌停,最高可获得1万元的赔付。 不过,在博取众多注意力一周之后,“跌停险”遭到保监会点名提示。保监会表示,保险风险是指尚未发生的、能使保险对象遭受损害的危险或事故,具有客观性、可能性和偶然性。保险风险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不可控,而股票“跌停”是可以受人为因素影响的。 保监会还提示称,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而“跌停险”类似对赌游戏,有“博彩”嫌疑,利用“跌停险”对股价波动进行保障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 近年来,国内奇葩险种还包括:雾霾险、中秋赏月险、世界杯遗憾险、人在囧途险、BOSS莫怪险、春晚收视率险、吃货险……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不过这些险种多数都在推出不久即被保监会叫停。对于这些保险产品“创新”,业内人士分析称,多数是赔钱赚吆喝,为的是眼球效应,打响品牌。 专家:监管需更到位 内容新奇的互联网保险,到底是创新还是噱头?在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阚小冬看来,保险公司通过创新小额保险吸引关注度,赢得客户的信任,并以此推动公司本身的业务拓展,是发展“互联网+保险”的探路石,值得创新并探索。 不过,目前互联网保险仍在起步阶段,产品鱼龙混杂,市民购买还需擦亮眼睛。阚副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甄别经营主体,只有拥有相关许可、监管部门批准的正规公司才能推出保险产品,非正规保险推出的名字带“险”不一定是保险;其次,保险产品要符合保险原理,上文提到的跌停险赔付只和股票跌停挂钩,不是和损失挂钩,股民甚至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这就不符合保险原理,它没有科学依据,不是一种风险可控的产品;最后,阚副教授表示,还需特别注意险种设计是否合法合规。 例如,今年3月上线的贴条险,用户通过“OK车险”APP,1元就能购买,如果一年内被“贴条”,用户通过“OK车险”APP的“违章代办”服务,处理“贴条”并选择在线支付,系统就会自动减去最高100元的罚金。违规停车是一种故意违法行为,而贴条险却在“保护”这种行为,险种设计本身就是违法的,不可放任。 因此,面对奇葩保险,除了市民要谨慎购买,监管方面也需加强。“在互联网保险的经营主体和险种设计加强监管,支持通过互联网的创新,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阚小冬副教授如是表示。(记者:福州日报陈为潮 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