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释放三大鲜明信号
2015年2月9日 15:34:26
来源:新华社
央行宣布降准已经好几天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信息的披露,人们对降准的时机选择和背后的宏观政策意图,有了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此次降准越发清晰地显现出三大信号。
更显主动性:
因应形势变化预调微调
观察宏观政策抉择,离不开分析政策出台的国内外大环境。而此次降准,显然是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较多变化情况下出台的。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坦言,2014年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960亿美元逆差,折合人民币出现5000多亿元的结构性流动性缺口。此外,春节临近,节前对现金的需求量很大,也会对流动性形成一定的缺口。
“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可以使整个银行体系一次性增加足额的流动性,对冲掉流动性缺口。”陆磊解释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这次降准直接释放出的流动性大约6000亿元,刚够弥补因近来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流动性缺口。“水位变化了,把蓄水池里的水放出来补充到正常水位,谈不上是强刺激。”
技术性因素之外,此次降准的大背景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此次降准属于一次预调,是在经济还未出现明显问题之前,采取的预见性和预防性措施。”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认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宏观政策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预调微调,再正常不过。人们对宏观政策的判断,显然需要有新的思维模式。
“降准是根据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和经济情况,进行因时制宜的政策操作,不能理解为是强刺激的开始。”陆磊强调。
更显针对性:
定向发力推动结构调整
虽然可以笼统地把央行此次举措称为“降准”,但更加准确的概括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
央行在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全面降准,虽然是近三年来的第一次,但之前央行也实施过;定向降准,去年央行实施过两次;而“全面降准+定向降准”这是第一次,这样的组合,必然有所考虑。
“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会搞‘大水漫灌’,而是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好实行定向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着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李克强总理日前在瑞士达沃斯的演讲,显然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把握这次降准的政策意图。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分析认为,这次在全面降准的同时推出定向降准,体现了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小微和“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意图。
更重长远性:
利好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作为南京一家金属制品加工企业的财务总监,乐清勇听到降准的第一反应是“这下扶了实体经济一把”。他这两天在和银行联系,觉得贷款额度确实松了一些。
“经济下行期企业很困难。如果银行抽贷惜贷,企业就可能倒下去了;如果能够扶一把,就有可能帮企业渡过难关、转型升级。”乐清勇告诉记者。
实体经济是国之根基,货币政策乃至各类宏观政策都为之服务。分析货币政策,显然要找准支持实体经济这一最重要的焦点。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央行在宣布降准的新闻稿结尾强调这样一句话,值得关注。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可以有所作为,但更多要依靠调结构、促改革。陆磊直言,必须兼顾稳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平衡,不能单纯地把宏观调控政策当做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要手段。
至于未来的货币政策,陆磊透露,会根据经济运行指标,按照松紧适度的原则,进行相应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