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新常态”,成了当前中国最常用的词语之一。
2014年的中国资本[0.00%]市场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由于融资融券等杠杆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股市逆袭上涨,牛冠全球。
当杠杆今后被普遍采用,市场出现新变化时,我们要提醒:市场变了,投资者必须学会适应这个市场。
首先,我们要看到,在这轮杠杆牛市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融资融券、伞形信托、分级基金B都在揭示同一个本质,那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工具越来越丰富、交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是成熟市场的体现。
杠杠下股市已经成为常态,未来还将继续深化,这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发展后出现的新现象,更是未来必须面对的“新常态”。“新常态”下的杠杆股市需要我们用新思维及时探索新规律。
2010年融资融券试点正式启动,它作为国外一项成熟的双向信用交易机制被引入中国,在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发挥重要作用。融资融券在改变“单边市”发展模式的同时,同时也蕴含着相比以往普通交易更复杂的风险。
其次,杠杆市场对投资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广大投资者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了解融资融券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根据自己的资金、知识等实际情况参与市场;另一方面,还要看到融资融券给市场带来的新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在市场大起大落中遭受损失。
再次,杠杆牛市对投资者保护也提出了全新要求。分析显示,在这轮牛市中,赚钱的多为机构,而散户不赚钱、亏损、满仓踏空现象严重。有专家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投资者保护始终是短板,尤其当违法行为发生时,投资者最关心的经济损失能否挽回,恰恰是当前投资者保护的最薄弱的环节。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投资者教育、拓宽纠纷解决渠道等在双向交易下都提出了新要求。
当然,只有合规运行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正当A股疯涨时,2014年12月1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以来,证券公司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等融资类业务快速发展,规模较大,将启动现场检查,对部分证券公司的融资类业务进行检查。创新是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1.55% 资金 研报]泉,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在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创新的同时,我们更希望立法及时跟上,让市场所有改革创新于法有据。
业内人士认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尚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市场可选择的工具太少。当前,我国可以做空的工具仅有融资融券和沪深300股指期货两个,有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速度的加快,面对日益复杂、多样化的市场,期权、上证50[-0.35%]中证500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新品种的推出势在必行,否则市场风险将无法平衡,指数大起大落将无法规避,只有市场工具丰富了,百姓的财富管理功能才能更好发挥,市场才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条件。
可以说,杠杠下的牛市,仅仅是中国资本市场“新常态”下的一个方面内容。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在新“国九条”的指导下,对新股、退市、并购重组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沪港通试点的启航,搭建了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快车道;资本市场诚信系统全新推出,逐渐完善的大数据让违法分子再无空子可钻。这些措施正在逐步改变中国股市的市场生态,我们只有用“新思维”看待这个市场,才能及时跟上市场的节拍。(屈绍辉)
相关链接:
致杠杆牛市的第二封信:券商切莫把风险教育当儿戏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李苑)一轮风风火火的牛市之中,杠杆融资被广泛使用。2014年12月末,两融余额历史性突破万亿大关,为“杠杆牛”提供了最新数据标注。券商们更是乐不可支,坐享8%的融资利息,获得稳定可靠收益。
然而,在两融规模井喷的同时,警钟也随之敲响。12月中旬以来,中小盘股接连遭遇重挫,杠杆正负效应分化,投资者盈亏两重天。一方面,不少投资者借助杠杆融资,将成倍的银子砸向蓝筹股,获取了不菲收益。另一方面,也有融资者不幸踏上成飞集成[-1.83% 资金 研报]这样的“地雷”,或是手中的中小盘股票莫名其妙连续下跌,导致融资爆仓的发生,损失可谓惨重。
如此看来,即使处于牛市,皆大欢喜也只是一厢情愿。面对接二连三的“爆仓惨案”,在投资者检讨自身风险意识是否过于淡薄的同时,作为杠杆工具的提供方,券商们自身是否也应进行反思:有没有把两融的风险教育当儿戏?
据了解,的确有一些券商的两融风险教育不仅未做到位,还有诱引投资者融资的“忽悠”之嫌。有投资者反映,明明只向券商融资15万,最后居然批了30万元。可见,由于股市行情太好,券商们急于扩张两融业务,在将自身利益摆在首位的同时,却忽略了投资者教育的责任与义务。
据两融业务规定,保证金比例不低于50%,也就是融资杠杆率一般不超过2倍。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券商通过伞形信托等途径以及复杂操作实现杠杆率的扩大。而杠杆率越高,风险一定越大。
有市场人士计算,假如接近平仓线时遭遇两个跌停,在第三个跌停卖出的时候,投资者基本会失去全部本金,如果在第三个跌停都卖不出去,那么券商也会遭遇损失。
由此可见,券商必须严格遵守各项两融风控规章,否则在极端情况下,损人不利己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
此轮行情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券商。在成交活跃的牛市之下,经纪业务大增,两融业务火爆,券商今年的业绩预期普遍较高。但是,即使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牛市将持续,无论慢牛新常态,还是疯牛进行时,可是股票市场毕竟存在不确定性,谁也不能100%预计未来。
我们相信,如果券商将所有宝都“押”在牛市、经纪业务和融资融券上,或许能够赢一时,但绝不可能长久。而对于券商的业务转型而言,这些更是远远不够。因此,即便是对于券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长远发展来看,对于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也更需要平稳、有序、健康地进行,风险教育不可或缺。
致杠杆牛市的第一封信:投资者为何“亏也心慌赚也心慌”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高方圆)自2014年12月以来,与凛冽的寒冬相反,A股却走出一轮火热的“快牛”行情,沪指直上3300点。此轮行情与以往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加杠杆的催化作用。融资融券业务一改推出四年以来的不温不火,两融余额连续突破8000亿、9000亿和10000亿大关,实现了三级跳。
从最近大盘的走势来看,杠杆下的牛市呈现宽幅震荡状态,大涨大跌之下,投资者的情绪也随股指时而欣喜兴奋,时而胆战心惊,真是“亏也心慌、赚也心慌”。当广大投资者有了杠杆工具的“大棒”,并开始挥舞出威力的时候,如何用好“杠杆”、如何才能避免自伤呢?
首先,证券公司要严格把好“守门人”的责任。
按照《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证券公司在向客户融资、融券前,应当办理客户征信,了解客户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并以书面和电子方式予以记载、保存”。股龄不足半年、结算资金未纳入第三方存管以及“证券投资经验不足、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或者有重大违约记录的客户,都不得申请两融业务。
但在牛市的氛围和居高的利率收益之下,并非所有的券商都能合格的履行把门人的职责。部分激进的券商通过“伞形”产品的方式放大杠杆,有中小券商甚至对投资者没有设立资金门槛。近日,已有消息称,有三家券商因开展融资类业务违规遭到监管层通报批评。
其次,投资者要强化风险意识。
根据证券日报报道,当前两市约有279万名融资融券投资者,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44%。市场上一面是翘首期待、排队加杠杆的人群,然而,另一面,则有投资者已经尝到了融资爆仓的苦头。
成飞集成的融资客惨遭厄运便是一例。此前成飞集成的融资盘高达14亿元,重组失败后,成飞集成复牌7个交易日暴跌41%。截至12月26日,融资余额仅剩33370万元。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融资买入的融资客,已出现爆仓后被券商强制平仓的情况,沦为“负资产”。
同样,当年向券商融资买入昌九生化[-0.55% 资金 研报]亏本的融资客们,近一年来频繁接到券商的追债电话,有融资客已经被证券公司诉诸法庭。
业内人士提醒,融资融券具有“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特点。然而,当投资者盯着收益,大力使用这些杠杆工具,当中介机构推销这些工具,将收益放入囊中时,缺失了重要一个环节,就是风险教育好风险控制!
一个成熟的市场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工具、杠杆工具对冲风险;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来活跃市场,助力发展。但是,前提应该是市场做好了准备,监管做好了准备,机构做好了准备,投资者也做好了准备。只有这样,杠杆工具才会脱离“褒义词、贬义词”的争议,回归中性的工具属性;也只有这样,当无论是收益还是风险来临之时,我们才能避免“亏也心慌,赚也心慌”心理纠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