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金融网 “一种业务的发展模式,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目标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需求特征变化、调整。”面对目前的榕城社区银行“热”,日前,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黄茂海在接受金福州专刊(微信号:jfz-fzrb)记者采访时冷静指出了社区银行的实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简单复制国外银行业的做法,而应将国际经验与本地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服务,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 社区银行始于互联网转型 受欢迎缘自接地气 如今商业银行网点遍布、网上银行方便快捷,但是仍有许多消费者选择前往社区银行办理业务,黄茂海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一大原因是社区银行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接地气。 社区银行一般设立在社区之中,真正融入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因此可以了解到居民的真实需求,进而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种‘低姿态’的亲民举动,也更容易被百姓所接受。” 反观银行,为何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发展社区银行这样的物理网点?黄茂海指出,社区银行其实是银行应对互联网转型的一种途径,通过网点的下沉,增强与目标客户的接触度。而且,在社区银行发展中,也可以适度引入互联网的手段和方法。未来银行零售业务应该是移动金融与社区银行双双大发展。 社区银行核心在关系融资 未来将代替实体银行 实际上,社区银行的理念源自美国。在美国,一般来说,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都被归入社区银行的范畴。从业务模式、经营地域来看,社区银行主要在有限区域内从事存贷款业务,并依赖于关系融资方法,通过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来获取特定信息。 “社区银行的核心理念是关系融资模式。”黄茂海介绍说,关系融资是说银行开展业务不是依靠传统方式,用评分卡、评分模型衡量客户,而是更多依赖于和客户长期接触、深入联系后获得的“软信息”。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更加紧密,更了解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推介合适的甚至是为社区定制的金融产品。 2013年6月25日,兴业银行全国第一家社区银行在福州面世,掀起了社区银行“抢滩大战”。目前,福州有10家银行发力社区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社区银行共有78家,比年初增加33家。可以预见,不久社区银行将会在榕城“遍地开花”。 门槛、成本相对较低,又能挖掘客户、营销产品,各家银行自然蜂拥而上,然而社区银行真的是“富矿”吗?还是借名目扩张网点?黄茂海对社区银行的前景表示乐观,他预测,未来社区银行将逐步代替传统银行网点,遍布所有社区,“所有的银行服务只要通过一部手机和一台ATM机就能完成。” “圈地运动”偏离设立本意 想脱颖而出需三个创新 与此同时,黄茂海冷静指出,目前一些社区银行发展方向和形式有所偏离,没有达到满足社区居民信贷等金融需求,大多是在抢占地盘,拼业务,而没有真正做到“深入社区”。“并不是说社区银行开设了就一定会成功。现在有些社区银行的服务观念还没有更新,社区银行绝不仅仅是传统银行的延伸,不能一成不变的把传统银行网点的模式搬到社区银行来。” 而面对社区银行扎堆开,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之路,也成为各家银行决策者当下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制胜,要做到三个创新:观念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黄茂海建议,社区银行应该摆脱传统银行的发展模式,从选址开始,就要对社区有足够的了解,了解社区居民的大致特点,以及他们的实际需求,以此来创新出适应他们需求的金融产品以及贴心服务,终身服务。(福州日报 陈为潮 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