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金融网

福州农村普惠金融之路怎么走?

——因地制宜复制推广沙县农村金融普惠制改革经验

2015年11月17日 下午5:49 信息来源:福州日报

■记者陈为潮芬娜
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在三明沙县官庄村,贫困户陆香英不用出资入股,通过精准扶贫担保基金,就从县农商行获得4万元贷款,用于开小吃店,这笔资金成了她创业脱贫的“及时雨”。
《金福州》专刊记者了解到,2011年12月,沙县被确定为中国首批6个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起了为中国县域农村金融探路的任务。如今,改革红利已然显现,特别是沙县农村金融普惠制改革经验,已成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典型经验之一,也成为福州发展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借鉴之一。

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新体系
  “沙县经验是什么?就是为农村寻找到了可持续、能复制、易推广的现代普惠制农村金融制度。”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谢志忠教授认为。
在沙县,为了解决农村金融薄弱问题,当地实施“金融服务不出村”工程,利用小额便民支付点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建制村。围绕“三农”问题,沙县还推出一系列举措,例如创新推出农村住房贷款、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四个支农信贷产品;并且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户经济档案、农户信用评级实行“全覆盖”等,让每个人能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
这些创新都是可持续、可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在此方面,福州涉农金融机构已有所行动:2012年,闽侯县民本村镇银行、连江恒欣村镇银行相继成立;邮储银行福州市的自助机具62%以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农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在全辖范围内设立了1224个金穗惠农通服务点。这些都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新体系。
这还不够。谢志忠教授建议,在新形势下,复制推广沙县经验,需要加强探索目前福州较为薄弱的方面,比如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评价机制。“要使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可持续性,信用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县(市)政府与涉农银行机构合作,为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并开展信用评级,最后根据评级结果对农户进行授信。”

激活金融活水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沙县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创新贷款产品,盘活农村资源,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发展的资金支持。
而因地制宜又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沙县农商行借助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在全国的30个驻外联络处,创新开办“沙县小吃创业融资担保基金”贷款业务,服务了在北京、上海等地60户会员进行异地创业。
在激活金融活水盘活资产上,沙县有很多创新:推广林权抵押贷款,让林木资产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支持土地流转项目贷款,用“银行+财政贴息”的金融支持模式,依据土地流转项目的经营范围、生产周期等,为不同项目量身定制相应信贷支持方案;创新农村住房贷款,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村建设个人住房贷款,突破了农村住房无法抵押和农户贷款难题。
“福州地区山海经济突出,在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上,要多考虑农业碎化体系的健全,包括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等,让更多农民享受改革红利。”谢志忠教授认为,福州要因地制宜复制推广沙县农村金融普惠制改革经验,构建立体式、广覆盖、普惠制的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新体系,提升福州金融业服务“三农”水平,服务福州精准扶贫事业。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留言已有0条评论